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被引:31
作者
仇立平
机构
[1] 上海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社会分层; 阶层; 阶级; 稀缺性生产要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3 [阶级、阶层];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 [J].
仇立平 .
社会, 2006, (04) :23-42+206
[2]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合作 [J].
王占阳 .
理论探讨 , 2004, (06) :15-17
[4]   劳资关系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 [J].
王大庆 ;
焦建国 .
经济研究参考, 2003, (51) :42-48
[5]   制约第三条道路的几个潜在问题 [J].
林小芳 .
教学与研究, 2001, (08) :53-58
[6]   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 [J].
仇立平 .
社会学研究, 2001, (03) :18-33
[7]   发达社会中社会阶级的改组和瓦解 [J].
简·帕库斯基 ;
马尔科姆·沃特斯 ;
童建挺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8, (01) :11-17
[8]   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 [J].
仇立平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5) :99-104
[9]  
现代社会学理论[M]. - 华夏出版社 ,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MalcolmWaters)著, 2000
[10]  
经济与社会[M]. - 商务印书馆 , (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