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61
作者
丁一汇 [1 ]
马晓青 [2 ]
机构
[1]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寒潮; 位涡; 等熵面; 东亚大槽; 西伯利亚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04年12月1日—2005年2月28日的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2月22日—2005年1月1日的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寒潮事件的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高纬平流层下部与对流层上部。在寒潮爆发前期,高位涡强冷空气传播到贝加尔湖南侧,并被来自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所切断,在欧亚地区形成北部低位涡(阻塞高压)南部高位涡(低涡)的偶极型环流。随着低位涡的减弱消亡,高位涡强冷空气沿高原北侧向东南方向移动,当高位涡中心移到中国东部地区,高位涡空气柱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向下伸展,使得气柱的气旋性涡度加强,东亚大槽迅速加深,引起寒潮的爆发。进一步分析表明,高位涡中心向南、向下传播过程中,等熵面上高位涡中心附近气流在其西侧和北侧地区沿等熵面下沉,引起上述地区低层西伯利亚高压迅速发展,导致强寒潮爆发。
引用
收藏
页码:695 / 70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连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 [J].
程鹏 ;
赵庆云 ;
李江萍 ;
孙国武 .
干旱气象, 2007, (01) :58-62
[2]   与梅雨锋上低涡降水相伴的干侵入研究 [J].
姚秀萍 ;
吴国雄 ;
赵兵科 ;
于玉斌 ;
杨贵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3) :417-428
[3]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 2006, (06) :1068-1076
[4]   一次区域暴雪过程中的等熵位涡分析 [J].
席世平 ;
寿绍文 ;
范学峰 .
河南气象, 2006, (04) :17-19
[5]   2003年7月4~7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等熵位涡分析 [J].
徐晶 ;
王东生 ;
杨克明 .
气象, 2004, (01) :33-37
[6]   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J].
高守亭 ;
雷霆 ;
周玉淑 ;
董敏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6) :662-670
[7]   全型涡度方程和经典涡度方程比较 [J].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1, (04) :385-392
[8]   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 [J].
袁佳双 ;
寿绍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01) :92-98
[9]   1991年江淮梅雨期一个阻塞个例的Lagrange诊断分析 [J].
成新喜 ;
陆汉城 ;
周祖刚 ;
林上金 .
大气科学, 2000, (05) :649-659
[10]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J].
于玉斌 ;
姚秀萍 .
高原气象, 2000, (01)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