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动员的效力与限度——对我国城市居民“希望工程”捐款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49
作者
毕向阳 [1 ]
晋军 [2 ]
马明洁 [3 ]
何江穗 [1 ]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3] 中国青年报社
关键词
单位动员; 捐助行为; 公益参与; 希望工程;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0.06.007
中图分类号
G522.74 [社会资助办学];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以对"希望工程20周年品牌影响力评估"调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本文在多维度上研究了动员对于公众捐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体制内外,动员对于个体捐助行为的作用有显著差异:体制内个体捐款次数相对较多,而体制外个体单次捐款额度较高。总的来看,体制内外捐助者捐款总额差异不显著。这种模式展示了后单位制时代大众动员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体制动员因素保持着显著的效力,但有其作用的限度;另一方面,社会自主性空间获得了初步成长,然而动员机制也发挥着一定效果。这构成当前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与社会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77+244 +244-245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 回顾中的思考 [J].
李汉林 .
社会, 2008, (03) :31-40
[2]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J].
刘平 ;
王汉生 ;
张笑会 .
社会学研究, 2008, (03) :56-78+243
[3]   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J].
刘能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68-78
[4]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J].
李汉林 ;
李路路 .
社会学研究, 1999, (04) :46-65
[5]   “单位制”与住房商品化 [J].
边燕杰 ;
约翰·罗根 ;
卢汉龙 ;
潘允康 ;
关颖 .
社会学研究, 1996, (01) :83-95
[6]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J].
孙立平 ;
王汉生 ;
王思斌 ;
林彬 ;
杨善华 .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47-62
[7]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J].
路风 .
中国社会科学, 1989, (01) :71-88
[8]  
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郭健, 2009
[9]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杨团, 2009
[10]  
散财之道[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资中筠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