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208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马宏生
汪素云
张晓东
不详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震源深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63 / 668+721 +721-7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期学术进展 [J].
张国民 ;
张培震 .
中国基础科学, 2000, (10) :6-12
[2]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特征附视频 [J].
汪素云 ;
高阿甲 ;
许忠淮 ;
张晓东 ;
郭瑛 .
地震学报, 2000, (03) :241-248
[3]   近年来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 [J].
张国民 ;
张培震 .
中国基础科学, 1999, (Z1) :49-60
[4]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J].
汪素云 .
地震研究, 1996, (03) :310-314
[5]   中国大陆余震活动深度分布及其流变学机制 [J].
傅征祥 .
中国地震, 1996, (02) :43-50
[6]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J].
汪素云 ;
James Ni ;
马宗晋 ;
张郢珍 ;
Leonardo Seeber ;
John G. Armbruster ;
张立人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1) :42-54
[7]   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能力分析 [J].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4) :467-476
[8]   多重模型地震定位程序及其在北京台网的应用 [J].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2) :242-254
[9]   北京地区地震参数与速度结构的联合测定 [J].
赵仲和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2) :131-139
[10]  
地震预报引论[M]. 科学出版社 , 张国民,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