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重心轨迹演变

被引:33
作者
姚梦汝 [1 ,2 ,3 ]
陈焱明 [1 ,2 ,3 ]
周桢津 [1 ,2 ,3 ]
傅腾宇 [1 ,2 ,3 ]
李满春 [1 ,2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3] 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旅游流; 出入境旅游; 网络结构; 重心轨迹; 时空演变; 中国—东盟;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8.07.022
中图分类号
F125 [对外经济关系];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203 ;
摘要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流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维系多边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变化。使用重心模型计算1995—2015年旅游流网络重心坐标,探究重心移动轨迹。结果显示:1995—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的紧密程度和能级水平逐渐提升,网络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网络中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区域旅游流吸引能力和输出能力呈现强弱不均状态,东部旅游输出能力较强,西部旅游吸引能力更强,但国家间旅游输出能力差异小于吸引能力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基于游记行程的湖南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J].
周慧玲 ;
许春晓 .
经济地理, 2016, 36 (10) :201-206
[2]   大陆居民赴台湾自由行旅游流网络分析及演化研究 [J].
吴中堂 ;
刘建徽 ;
袁俊 .
旅游学刊, 2016, 31 (10) :113-121
[3]   城市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流动方式——以武汉自助游为例 [J].
王娟 ;
胡静 ;
贾垚焱 ;
刘大均 ;
许贤棠 ;
朱磊 .
经济地理, 2016, 36 (06) :176-184+175
[4]   旅游地研究中的“联系”和网络——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地研究述评 [J].
刘法建 ;
张捷 ;
章锦河 ;
陈冬冬 .
旅游科学, 2016, 30 (02) :1-14+78
[5]   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 [J].
杨程玲 .
太平洋学报, 2016, 24 (04) :73-80
[6]   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 [J].
付琼鸽 ;
刘大均 ;
胡静 ;
谢双玉 ;
龚箭 ;
陈小娟 .
经济地理, 2015, 35 (03) :191-196
[7]   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J].
翁钢民 ;
李凌雁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 (01) :59-63
[8]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J].
张妍妍 ;
李君轶 ;
杨敏 .
人文地理, 2014, 29 (04) :111-118
[9]   中国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轨迹的演化 [J].
陈超 ;
马海涛 ;
陈楠 ;
陈胡玥 .
地理研究, 2014, 33 (07) :1306-1314
[10]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J].
吴晋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07) :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