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被引:54
作者
许春晓
黎巧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空间特征; 旅游区; 长株潭;
D O I
10.16323/j.cnki.lykx.2015.02.002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其中又以炎陵县、宁乡县、长沙县集聚程度最高;长沙、株洲、湘潭的质量集聚度存在差异,长沙各类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湘潭,湘潭的大于株洲的;县域之间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好,但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达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应该注意:(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Urban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 in Greek Cities.[J].Aspa Gospodini.Cities.2001, 5
[2]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Walter Christaller.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 1
[3]  
旅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王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04
[4]  
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吴国清.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
[5]  
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丁正山.南京师范大学.2004, 11
[6]   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 [J].
冯淑华 .
经济地理, 2013, 33 (11) :155-162
[7]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J].
毛小岗 ;
宋金平 ;
于伟 .
经济地理, 2011, 31 (08) :1381-1386
[8]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 [J].
黄远水 ;
陈钢华 ;
伍弦 .
经济地理, 2010, 30 (07) :1195-1199
[9]   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空间关系及其结构优化 [J].
方世敏 ;
廖珍杰 .
经济地理, 2009, 29 (02) :342-347
[10]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J].
陈志军 .
旅游学刊, 2008, (11)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