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151
作者
孙建卫 [1 ]
赵荣钦 [1 ,2 ]
黄贤金 [1 ]
陈志刚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1995—2005年中国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核算的项目框架,对中国历年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应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中国历年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增加的态势,2005年中国碳排放达22.02×108t,比1995年增加了66%,由于林业的碳汇功能,2005年净碳排放量为19.05×108t;②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总体上表现为增长态势,2002年前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2002年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转为正值,其中技术进步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③GDP增长是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因素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导因素;④工业部门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工业部门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284 / 129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J].
朱永彬 ;
王铮 ;
庞丽 ;
王丽娟 ;
邹秀萍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35-944
[2]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J].
刘红光 ;
刘卫东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2) :285-292
[3]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 [J].
刘强 ;
庄幸 ;
姜克隽 ;
韩文科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8) :46-55
[4]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5]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6]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 [J].
张雷 .
地理研究, 2006, (01) :1-9
[7]   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 [J].
张德英 ;
张丽霞 .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5, (01) :20-23
[8]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J].
齐玉春 ;
董云社 .
地理科学, 2004, (05) :528-534
[9]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J].
张雷 .
地理学报, 2003, (04) :629-637
[10]   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 [J].
刘慧 ;
成升魁 ;
张雷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5) :4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