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被引:8
作者
杨军 [1 ]
程建 [2 ]
潘俊武 [1 ]
机构
[1]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
[2] 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关键词
违约损失率; 回收成本; 贴现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4 [信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针对LGD模型开发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建立在清收基础上的历史平均LGD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根据这一方法论,本文运用决策树建立了LGD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回收成本的因素,而且考虑了时间因素。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抵押的债项的LGD与新资本协议确定的参数基本接近,总体上来看,时间因素对于LGD的影响要较回收成本的高。若不考虑回收成本,LGD的估值要低约1%;而忽略时间价值,LGD估值要低约7%。分析LGD的影响因素发现:除债务类型、行业及信用评级等因素对LGD有较大影响外,区域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建立LGD模型时有必要加以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我国银行贷款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汪办兴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03) :54-60
[2]   抵押风险分析和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 [J].
于晨曦 .
金融论坛, 2007, (02) :34-39
[3]   银行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结构特征研究 [J].
叶晓可 ;
刘海龙 .
上海管理科学, 2006, (06) :12-15
[4]   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 [J].
何自力 .
南方金融, 2006, (01) :30-31+29
[5]   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的度量方法研究 [J].
沈沛龙 ;
崔婕 .
金融研究, 2005, (12) :86-95
[6]   内部评级法中的违约损失率(LGD)模型——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研究 [J].
武剑 .
国际金融研究, 2005, (02) :15-22
[7]   违约损失率(LGD)研究 [J].
陈忠阳 .
国际金融研究, 2004, (05) :49-57
[8]  
银行反对银行[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海宁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