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被引:135
作者
刘瑞翔 [1 ]
安同良 [2 ]
机构
[1]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2]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最终需求;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诱发依存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数据,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包括消费、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的生产诱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2)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3)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1+64 +6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2]   “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 [J].
沈利生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4) :139-151+161
[3]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J].
王小鲁 ;
樊纲 ;
刘鹏 .
经济研究, 2009, 44 (01) :4-16
[4]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 [J].
赵志耘 ;
吕冰洋 ;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7, (11) :18-31
[5]   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 [J].
张军 .
经济学(季刊), 2008, (01) :21-52
[6]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 [J].
刘遵义 ;
陈锡康 ;
杨翠红 ;
Leonard KCheng ;
KCFung ;
YunWing Sung ;
祝坤福 ;
裴建锁 ;
唐志鹏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5) :91-103+206
[7]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J].
林毅夫 ;
刘明兴 .
经济研究, 2004, (07) :48-58
[8]  
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 林毅夫,李永军.经济学(季刊). 2003(03)
[9]   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 [J].
安同良 .
经济研究, 2003, (07) :76-84+92
[10]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J].
樊纲 ;
王小鲁 ;
张立文 ;
朱恒鹏 .
经济研究, 2003, (03) :9-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