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研究——基于“群体效应”的视角

被引:28
作者
邹薇
方迎风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群体效应; 区域性贫困陷阱; 多层次计量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性的扶贫政策,通过群体效应达到减贫效果;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则更多地采用瞄准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以促进个体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 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 [J].
陈云松 ;
范晓光 .
社会, 2010, 30 (04) :91-117
[2]   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 [J].
姚先国 ;
张海峰 .
经济研究, 2008, (05) :47-57
[3]   Classification of Growth Clubs and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in China, 1981-2004 [J].
Wei Zou ;
Hao Zhou .
China&WorldEconomy, 2007, (05) :91-106
[4]   中国省际增长差异的源泉的测算与分析(1978~2002)——基于“反事实”收入法的经验研究 [J].
邹薇 ;
周浩 .
管理世界, 2007, (07) :37-46
[5]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J].
林毅夫 ;
刘培林 .
经济研究, 2003, (03) :19-25+89
[6]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J].
沈坤荣 ;
马俊 .
经济研究, 2002, (01) :33-39+94
[7]  
阶层线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温福星, 2009
[8]  
The Legacy of Disadvantage: Multigenerational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Cognitive Ability 1[J] . Patrick Sharkey,Felix Elwer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11 (6)
[9]  
Education and the Poverty Trap in Rural China: Closing the Trap[J] . John Knight,Li Shi,Deng Quheng.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 2010 (1)
[10]  
Measuring divergence in provincial growth in China: 1981–2004[J] . Wei Zou,Ziyin Zhuang,Hao Zhou,Hairong Song.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 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