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8
作者
林满华
机构
[1] 广东医学院检验系!广东湛江
关键词
脑梗塞; 凝血系统; 凝血指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塞 (CI)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美国欧家农四通道血凝仪检测 118例脑梗塞患者和 30例健康者的凝血指标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 ,并计算其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其中 35例患者服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PT、INR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APTT、FIB两指标相比较 ,则差异不显著 (P >0 .0 5)。同时 ,患者服药前、后的PT、INR相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APTT、FIB相比较 ,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明显改变 ,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引起 ,该结果为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8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影响的研究 [J].
许俊堂 ;
胡大一 ;
翁心植 ;
李俊华 ;
肖洁 ;
郑虹伟 ;
朱佐民 ;
崔亮 ;
顼志敏 .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02) :47-49
[2]   国产凝血活酶国际敏感度指数标定及临床应用 [J].
周永列 ;
王萍 .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7, (04) :170-171
[3]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应用[J]. 程烽,朱忠勇.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5(02)
[4]  
现代血栓病学[M].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汪钟,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