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被引:53
作者
李泽红
王卷乐
赵中平
董锁成
李宇
诸云强
程昊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生态环境格局; 生态文明模式; 跨境环境合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305 ; 1204 ;
摘要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引用
收藏
页码:2476 / 24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J].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 .
中国国情国力, 2014, (10) :24-26
[2]   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地区水环境变化研究 [J].
郜永祺 ;
高登义 .
高原气象, 2007, (06) :1276-1279
[3]   国际河流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莱茵河、多瑙河水污染事故处理 [J].
张旺 ;
万军 .
水利发展研究, 2006, (03) :56-58
[4]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J].
潘晓玲 ;
马映军 ;
高炜 ;
齐家国 ;
师庆东 ;
陆海燕 .
中国沙漠, 2004, (06) :3-13
[5]   长江铜陵段表层水中重金属含量及存在形态分布研究 [J].
张敏 ;
王德淑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 (06) :61-64
[6]   西北地区丝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初步研究 [J].
朱士光 ;
唐亦功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615-619
[7]   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生态环境的变化 [J].
王勋陵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67-71
[8]   中国近两千多年来气候变迁的东西分异及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影响 [J].
杜忠潮 .
干旱区地理, 1996, (03) :50-57
[9]  
现代生物地球化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俄罗斯) 巴什金 (Bashkin, 2009
[10]  
A global assessment of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and deposition of sulfur, nitrogen, sea salt, base cations, organic acids, acidity and pH, and phosphorus[J] . Robert Vet,Richard S. Artz,Silvina Carou,Mike Shaw,Chul-Un Ro,Wenche Aas,Alex Baker,Van C. Bowersox,Frank Dentener,Corinne Galy-Lacaux,Amy Hou,Jacobus J. Pienaar,Robert Gillett,M. Cristina Forti,Sergey Gromov,Hiroshi Hara,Tamara Khodzher,Natalie M. Mahowald,Slobodan Nickovic,P.S.P. Rao,Neville W. Reid.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