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是否有助于投行声誉功能发挥?——基于中国创业板制度实施的证据

被引:12
作者
许荣 [1 ,2 ]
蒋庆欣 [1 ,2 ]
李星汉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投行声誉; 信息不对称; IPO折价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5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创业板制度实施导致创业板和主板IPO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差异,实现对IPO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变化的有效计量识别,利用2009至201 1年同时为创业板及主板市场提供承销服务的投资银行承销的618个IPO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创业板IPO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高于主板,多个变量度量的投行声誉显著降低创业板市场IPO折价率及其波动性,而在主板市场投行声誉功能不显著。创业板市场投行声誉功能为投行自身带来了更高费用收入并且也使发行公司获得更高筹资净额。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创业板IPO市盈率与超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券商声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证分析 [J].
张亦春 ;
洪图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3) :42-49
[2]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 [J].
郭海星 ;
万迪昉 ;
吴祖光 .
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 (03) :101-109
[3]   承销商声誉、收益与创业板公司资金超募 [J].
王霞 ;
徐晓东 ;
王宸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03) :136-143+156
[4]   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中投资银行市场竞争力构建与作用 [J].
施海娜 ;
徐浩萍 ;
陈超 .
金融研究, 2011, (02) :95-113
[5]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资产的价值偏好:来自A-H股和A-B股折扣率的证据 [J].
宋军 ;
吴冲锋 .
金融研究, 2008, (03) :103-116
[6]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双重视角的研究 [J].
徐浩萍 ;
罗炜 .
经济研究, 2007, (02) :124-136
[7]   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 [J].
郭泓 ;
赵震宇 .
管理世界, 2006, (03) :122-128
[8]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J].
金晓斌 ;
吴淑琨 ;
陈代云 .
经济学(季刊), 2006, (01) :403-426
[9]  
中国证券公司[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吴晓求, 2012
[10]  
Equilibrium in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Market[J] . Jay R. Ritter.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