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使用机器人会导致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吗?
被引:1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程虹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华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石大千
机构
:
[1]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来源
:
中国科技论坛
|
2021年
/ 02期
关键词
:
机器人;
劳动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
D O I
:
10.13580/j.cnki.fstc.2021.02.017
中图分类号
:
F272.92 [人事管理];
F27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
1201 ;
1202 ;
120202 ;
摘要
:
世界范围内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的事实受到广泛关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应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描述了机器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并利用2018年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使用机器人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使用机器人所带来企业劳动工资率提高的幅度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即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未能实现同步,是使用机器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而言,企业使用机器人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左右。进一步研究发现,机器人所引起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不同所有制、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的企业有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60+168 +1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General Laws of Capitalism
[J].
Acemoglu, Daro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Acemoglu, Daron
;
Robinson, James 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Harvard Univ, Cambridge, MA 02138 USA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Robinson, James A.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5,
29
(01)
:3
-28
[12]
LABOR‐ 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 . DaronAcemoglu.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 2010 (1)
[13]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罗长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罗长远
;
张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4)
:65
-79+206
←
1
2
→
共 13 条
[11]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General Laws of Capitalism
[J].
Acemoglu, Daro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Acemoglu, Daron
;
Robinson, James 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Harvard Univ, Cambridge, MA 02138 USA
MI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Robinson, James A.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5,
29
(01)
:3
-28
[12]
LABOR‐ 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 . DaronAcemoglu.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 2010 (1)
[13]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罗长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罗长远
;
张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4)
:65
-79+20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