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

被引:58
作者
季国良
姚兰昌
袁福茂
杨化镒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2] 新疆石河子农学院
关键词
冷源; 柴达木盆地; 大气加热; 热源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所取得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计算了拉萨、那曲、改则、甘孜及高原主体冬季地面和大气加热场。计算结果表明:高原北部和中部冬季11—1月地面为冷源,11月冷源范围最大。12月、1月出现两个冷源中心,分别位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的班戈至索县一带。1月冷源中心强度最强达—55 cal/cm2·d,高原东部和南部则为热源。10—3月高原主体为大气冷源,高原中部12月冷源最强,中心强度达—255cal/cm2·d。柴达木盆地最强冷源则在1月出现,强度为—269cal/cm2·d。10月第2候首先从高原中部和西部开始,由大气热源转为冷源,而3月第4候则首先从高原南部和东部开始由大气冷源转为热源。
引用
收藏
页码:214 / 22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的辐射特征 [J].
袁福茂 .
高原气象, 1985, (S2) :36-49
[2]   1982—1983年青藏高原热源野外考察概况 [J].
季国良 ;
姚兰昌 ;
王文华 .
高原气象, 1985, (S2) :1-9
[3]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J].
姚兰昌 ;
罗四维 ;
王安宇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82, (03) :1-11
[4]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J].
林振耀 ;
吴祥定 .
地理学报, 1981, (01) :22-32
[5]   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 [J].
郑度 ;
张荣祖 ;
杨勤业 .
地理学报, 1979, (01) :1-11
[6]   东亚地区的地表面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冷热源问题的研究 [J].
高国栋 ;
陆渝蓉 .
大气科学, 1979, (01) :12-20
[7]   东亚地区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 [J].
左大康 ;
陈建绥 ;
李玉海 ;
周允华 .
地理学报, 1965, (02) :100-112
[8]   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三)——云天大气的地气系统热量收支 [J].
陈隆勋 ;
龚知本 ;
陈嘉滨 ;
汪钟兴 .
气象学报, 1965, (01) :6-17
[9]   东亚地区的大气辐射能的收支(一)——地球和大气的太阳辐射能收支 [J].
陈隆勋 ;
龚知本 ;
温玉璞 ;
孙寿椿 .
气象学报, 1964, (02) :146-161
[10]   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流场结构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平衡 [J].
叶笃正 ;
罗四维 ;
朱抱真 .
气象学报, 1957, (02) :1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