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被引:29
作者
:
姚兰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姚兰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罗四维
王安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安宇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不详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来源
:
高原气象
|
1982年
/ 03期
关键词
:
热源强度;
感热;
副热带急流;
南支急流;
冷源;
高原东部;
亚洲;
平均;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利用1961—1970年的平均资料,详细地计算了东亚范围内1—12月大气的辐射收支和热量收支,进而分析其年变特征。主要结果: 1.青藏高原4—9月是热源,其它各月是冷源。高原中西部冷热源的形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感热加热的变化。高原东部3—5月热源的形成决定于感热的迅增,6—9月的热源则同时取决于感热和潜热。高原地区热源出现早而强,有二次迅速增强过程,这对6月南支副热带急流的北跳和雨季的爆发有贡献。冬季,高原的冷源对其南边的副热带急流贡献甚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其维持有贡献。 2.高原北边和西边全年的感热和潜热都很小,年变化也很小,所以全年都是冷源。7月伊朗高压是动力性的。 3.高原南侧及东侧的感热很小,潜热强度大且年变化也大。所以其热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年变化。印度北部6—9月为热源,其它各月为冷源。孟加拉湾地区热源4月开始,但比高原热源弱,5月增强,6—7月最强,比高原要强7—8倍。但高原加热对南亚雨季开始的贡献大,而孟加拉湾地区的强热源可能是雨季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东亚地区的大气辐射能的收支(一)——地球和大气的太阳辐射能收支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隆勋
;
龚知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龚知本
;
温玉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温玉璞
;
孙寿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寿椿
.
气象学报,
1964,
(02)
:146
-161
[2]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
[3]
地表面热量平衡[M]. 科学出版社 , (苏)布德科, 1960
←
1
→
共 3 条
[1]
东亚地区的大气辐射能的收支(一)——地球和大气的太阳辐射能收支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隆勋
;
龚知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龚知本
;
温玉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温玉璞
;
孙寿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寿椿
.
气象学报,
1964,
(02)
:146
-161
[2]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
[3]
地表面热量平衡[M]. 科学出版社 , (苏)布德科, 196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