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和研究方法:回顾与进展

被引:74
作者
王成善 [1 ]
戴紧根 [1 ]
刘志飞 [2 ]
朱利东 [3 ]
李亚林 [1 ]
贾国东 [4 ]
机构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
[2]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实验室
[3]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喜马拉雅; 隆升历史; 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的边界条件。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种替代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高原隆升历史,然而,不同方法所得出的高原隆升历史并不一致。这主要归咎于一些替代指标本身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严重阻碍了获取正确的高原隆升历史。在对这些替代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之后,对其指示的高原隆升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在高原腹地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原西藏高原的隆升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0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91 条
[1]   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 [J].
张克信 ;
王国灿 ;
曹凯 ;
刘超 ;
向树元 ;
洪汉烈 ;
寇晓虎 ;
徐亚东 ;
陈奋宁 ;
孟艳宁 ;
陈锐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2) :1575-1588
[2]   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 [J].
蔡雄飞 ;
刘德民 ;
魏启荣 ;
顾延生 ;
袁晏明 ;
李德威 ;
王国灿 ;
罗中杰 .
地质学报, 2008, (02) :194-203+291
[3]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雷永良 ;
钟大赉 ;
贾承造 ;
季建清 ;
张进 .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384-394
[4]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J].
吴福元 ;
黄宝春 ;
叶凯 ;
方爱民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1-30
[5]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J].
刘超 ;
王国灿 ;
王岸 ;
王鹏 ;
任春玲 .
地学前缘, 2007, (06) :273-281
[6]   西藏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J].
袁万明 ;
杜杨松 ;
杨立强 ;
李胜荣 ;
董金泉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11-2917
[7]   古高程计:氢氧同位素的新应用 [J].
杨红梅 ;
王成善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960-968
[8]   循化-贵德地区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其对高原增生的指示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P.L.Heller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7, (S1) :235-248
[9]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J].
方小敏 ;
宋春晖 ;
戴霜 ;
朱迎堂 ;
高军平 ;
张伟林 .
地学前缘, 2007, (01) :230-242
[10]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