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的臭氧生成效率

被引:22
作者
安俊岭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关键词
臭氧生成效率; 光化学模式;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氮氧化物; 臭氧;
D O I
10.13671/j.hjkxxb.2006.04.021
中图分类号
X515 [光化学烟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04年9月27日至10月4日一冷锋系统途径北京并带来了大风和降水天气,为了解冷锋过境前后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臭氧生成效率的变化,利用此期间北京外场观测资料和箱模式计算了臭氧生成率及生成效率.结果表明,臭氧生成率可由观测结果进行求算,表达式为Q·∑Zi·Ki·[VOCi]/KOH+NO2·[NO2].臭氧生成效率(OPE)变化范围为1.5~6.0,均值约为3.0,冷锋系统过境前、后OPE变化不显著削减近交通主干线地区的VOCs排放量能有效降低该地的臭氧浓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52 / 6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 [J].
王跃思 ;
孙扬 ;
徐新 ;
修天阳 ;
王迎红 .
环境科学, 2005, (04) :18-23
[2]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 [J].
胡建林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13-18
[3]   我国城市地区机动车污染现状与趋势 [J].
谢绍东 ;
张远航 ;
唐孝炎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4) :22-25+38
[4]   北京气象塔秋季大气O3,NOx及CO浓度变化的观测实验 [J].
刘小红 ;
洪钟祥 ;
李家伦 ;
张玉林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4) :52-56
[5]   北京市大气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研究 [J].
马一琳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1)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