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40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3] 北京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北部; 紫花苜蓿; 人工草地; 群落演替; 植物多样性; 森林草原带;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5.0343
中图分类号
S541.9 [];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紫花苜蓿草地阶段(1~6年)、人工草地向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6~10年)与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10年以上).在1~30年的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32种,分属于13科28属,其中90%以上出现在前6年.植被演替过程中累积出现的植物科属种数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进行较好地描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演替前期(第1个阶段)增加较快,在第2个阶段(过渡阶段)达到最高,然后有所降低并渐趋稳定.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地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这与人工草地水分消耗强烈加速了土壤的旱化过程密切相关.发展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北部加速天然植被恢复与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机结合点,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良好范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321 / 23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4, (02) :252-260
[2]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681-1686
[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 [J].
胡良军 ;
邵明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1045-1048
[4]   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 [J].
侯扶江 ;
南志标 ;
肖金玉 ;
常生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15-922
[5]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J].
李玉山 .
土壤学报, 2002, (03) :404-411
[6]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 [J].
黄富祥 ;
康慕谊 ;
张新时 .
生态学报, 2002, (04) :471-478
[7]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J].
党荣理 ;
潘晓玲 ;
顾雪峰 .
广西植物, 2002, (02) :121-128
[8]   祁连山北坡中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J].
王国宏 .
生物多样性, 2002, (01) :7-14
[9]   秦岭及其以北黄土区草地群落地带性特征 [J].
朱志诚 ;
岳明 .
中国草地, 2001, (03) :59-64
[10]   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 [J].
张新时 .
科技导报, 2000, (08) :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