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研究

被引:36
作者
付保宗
盛朝迅
徐建伟
周劲
任继球
机构
[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 产业体系;
D O I
10.16304/j.cnki.11-3952/f.2019.04.005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从国际实践来看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和开放互动性特征。当前中国产业体系形态正在从中低端全能型向高端引领型突破,要素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要素配置从外生干预型向内生自主型转化,开放模式从单向引进型向双向互动型拓展。同时,非协同发展的矛盾显现,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动力弱化,关键要素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凸显,产业开放层次偏低,协同发展机制僵化。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内生发展机制,为此建议,重塑实体经济发展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擎机制,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新体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2+97 +9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机制 [J].
付保宗 ;
周劲 .
经济纵横, 2018, (12) :23-33+2
[2]   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J].
黄群慧 .
中国工业经济, 2017, (09) :5-24
[3]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J].
盛朝迅 .
宏观经济研究, 2017, (01) :12-18+81
[4]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J].
杨艳 .
经济研究导刊, 2016, (31) :177-178+185
[5]   从国际比较看上海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J].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
肖林 ;
周国平 ;
严军 ;
徐诤 ;
钱智 .
科学发展, 2015, (06) :79-86
[6]   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 [J].
贺俊 ;
吕铁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 29 (02) :39-47
[7]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CHANGE [J].
ROMER, PM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05) :S71-S102
[8]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ROMER, PM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05) :1002-1037
[9]  
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M].付保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10]  
对人进行投资.[M].西奥多·舒尔茨.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