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简析

被引:48
作者
张萍 [1 ]
杨祖婵 [2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群体性事件; 城乡差异; 底层性;
D O I
10.16493/j.cnki.42-1627/c.2015.02.006
中图分类号
D631.43 [公共秩序管理];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分布十分广泛,多发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相对落后地区,以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环境群体事件较为突出,并且集中发生在村镇一级。其中参与人数多的较大类、重大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占比很大,主要是针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而进行的抗争,一般都存在着一年以上的酝酿期。这些环境群体性事件组织化程度很低,但暴力化、对抗性较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力量具有明显的底层性,其城乡差异显著,环境群体事件的处置问题需要我们尤为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环保组织在我国环境事件中的介入模式及角色定位——近10年来的典型案例分析 [J].
张萍 ;
丁倩倩 .
思想战线, 2014, (04) :92-95
[2]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居民行动策略的法社会学分析 [J].
陆益龙 .
学海, 2013, (05) :79-87
[4]   环境维权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超越——以厦门PX事件为例 [J].
张虎彪 .
兰州学刊, 2010, (09) :115-118
[5]   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量分析 [J].
孟军 ;
巩汉强 .
宁夏党校学报, 2010, 12 (03) :90-93
[6]   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 [J].
罗亚娟 .
学海, 2010, (02) :91-97
[8]   市场“脱嵌”与环境冲突 [J].
熊易寒 .
读书, 2007, (09) :17+19-22
[9]   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 [J].
冯仕政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01) :122-132
[10]   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 [J].
张玉林 .
探索与争鸣, 2006, (05)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