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权法》没有承认登记公信力

被引:22
作者
孟勤国 [1 ]
申惠文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
[2] 郑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物权; 登记公信力; 不动产善意取得;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09.05.010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登记公信力本身就是法律规则,不动产善意取得不是登记公信力的具体化。登记公信力保护交易第三人以不明知登记错误为条件,而不动产善意取得则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不明知登记错误为条件,也可以不明知且不应知登记错误为条件。登记公信力不包括登记推定力,登记推定力也不当然产生登记公信力。登记公信力不是物权行为理论的逻辑结果,前者解决交易第三人的信赖保护问题,后者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物权移转问题。登记机关审查模式是解决登记公信力的事前问题,登记机关赔偿责任是解决登记公信力的事后问题。我国《物权法》没有承认登记公信力,是适应我国的现实生活需要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 [J].
王利明 .
政治与法律, 2008, (10) :2-10
[2]   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 [J].
李永军 .
法学研究, 2008, 30 (05) :62-73
[3]   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 [J].
孙宪忠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2) :88-102+206
[4]   《物权法》若干问题 [J].
梁慧星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01) :5-12
[5]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J].
董万程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5) :206-209
[6]   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 [J].
申卫星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03) :7-18
[7]   从事实到规范:物权法民意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 [J].
李凤章 .
政法论坛, 2007, (03) :64-87
[8]   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现状、特点和启示 [J].
侯利球 ;
曹湘潭 .
国土资源导刊, 2005, (04) :56-58
[9]   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若干条文的解释与批判 [J].
梁慧星 .
时代法学, 2005, (02) :5-16
[10]  
物权法[M]. 法律出版社 , 韩松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