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宁波市PM2.5污染的形成过程与传输规律

被引:20
作者
郑丹楠 [1 ]
王雪松 [1 ]
周军 [2 ]
应红梅 [2 ]
吴梁 [3 ]
胡杰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3]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
宁波; PM2.5; CMAQ模式; 过程分析; 传输;
D O I
10.13671/j.hjkxxb.2015.0428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宁波市冬季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2013年1月宁波市的PM2.5污染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市PM2.5的重点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除了受到局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外,对比非污染的情况,大气输入和气溶胶生成作用的增强是引起PM2.5污染的主导因素,其中水平传输过程对PM2.5浓度升高的贡献最为突出.气溶胶过程的贡献在近地面(0~80 m)最显著,随着高度升高而逐渐减弱.硝酸盐在局地二次生产的细颗粒物中占主要份额(70%).对于硫酸盐,局地二次生成所占的比例很低,主要来自宁波局地排放和宁波以外地区的大气传输(贡献比例分别为44%和40%).宁波市的PM2.5污染主要受到来自北向沿岸气团(占比54%)、西北向大陆气团(占比21%)和西向局地气团(占比25%)的传输影响.在西北方向短距离区域传输的作用下PM2.5浓度最高;在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灰霾天气的影响下,西北向和北向的长距离传输作用也会导致宁波地区的PM2.5污染.
引用
收藏
页码:2378 / 238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的过程分析 [J].
刘一鸣 ;
洪莹莹 ;
张舒婷 ;
王雪梅 ;
范绍佳 ;
冯业荣 ;
樊琦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12) :3017-3025
[2]   京津冀及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浓度下降评估研究 [J].
刘俊 ;
安兴琴 ;
朱彤 ;
翟世贤 ;
李楠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11) :2726-2733
[3]  
宁波人为源VOC清单及重点工业行业贡献分析[J]. 李璇,王雪松,刘中,吴梁,翁燕波,胡杰.环境科学. 2014(07)
[4]   上海市秋季典型PM2.5污染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J].
王茜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7-13
[5]   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重污染过程中上海市细颗粒物的来源追踪模拟研究 [J].
安静宇 ;
李莉 ;
黄成 ;
王杨君 ;
黄海英 ;
陈长虹 ;
严茹莎 ;
李浩 ;
周敏 ;
卢清 ;
乔利平 ;
楼晟荣 ;
王红丽 ;
王倩 ;
陈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10) :2635-2644
[6]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J].
王自发 ;
李杰 ;
王哲 ;
杨文夷 ;
唐晓 ;
葛宝珠 ;
晏平仲 ;
朱莉莉 ;
陈学舜 ;
陈焕盛 ;
王威 ;
李健军 ;
刘冰 ;
王晓彦 ;
汪巍 ;
赵熠琳 ;
鲁宁 ;
苏德斌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3-14
[7]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J].
张人禾 ;
李强 ;
张若楠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27-36
[8]   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J].
周敏 ;
陈长虹 ;
乔利平 ;
楼晟荣 ;
王红丽 ;
黄海英 ;
王倩 ;
陈明华 ;
陈宜然 ;
李莉 ;
黄成 ;
邹兰军 ;
牟莹莹 ;
张钢锋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11) :3118-3126
[9]   宁波市区冬季大气颗粒物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分析 [J].
汪伟峰 ;
俞杰 ;
许丹丹 ;
周国韧 .
中国环境监测, 2013, 29 (05) :43-46
[10]   上海PM2.5工业源谱的建立 [J].
郑玫 ;
张延君 ;
闫才青 ;
付怀于 ;
牛红亚 ;
黄昆 ;
胡敏 ;
曾立民 ;
刘启贞 ;
裴冰 ;
伏晴艳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8) :1354-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