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第三人的法理基础与规则制定

被引:39
作者
萧凯
罗骁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3] 法学博士
[4] 硕士研究生
[5] 上海仲裁委办案秘书
关键词
仲裁第三人; 法理解析;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论;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06.05.011
中图分类号
D925.7 [仲裁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仲裁第三人是仲裁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其进行学理分析并制定相应规则颇为值得研究。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以及“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论”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在界定仲裁第三人概念时,除考虑第三人与仲裁案件在实体法上的牵连关系外,亦应结合仲裁的特点,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纳入考量范围,以弥补“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论”之不足。合同相对性原理的例外规则、仲裁制度的价值取向、“意思自治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仲裁的制度特点均为第三人参加仲裁提供了法理基础。在现行的仲裁法框架下,通过直接立法模式完全可以纳入仲裁第三人。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走出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禁区——写在《仲裁法》颁布十周年之际 [J].
邹渊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5) :52-58
[2]   论仲裁协议约束第三人的条件 [J].
余子新 .
当代法学, 2003, (11) :36-40
[3]   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 [J].
庞小菊 .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2) :52-56
[4]   论第三人与仲裁 [J].
肖鹏 ;
刘惠荣 ;
张雷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54-58
[5]   论瑞典的新仲裁机制——兼论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价值取向 [J].
李健男 .
法学评论, 2002, (04) :119-126
[6]   论仲裁制度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扩与限 [J].
彭云业 ;
沈国琴 .
法学评论, 2001, (04) :58-61+122
[7]   论仲裁第三人 [J].
郭玉军 .
法学家, 2001, (03) :44-50
[8]   加入WTO与我国仲裁法律制度改革 [J].
肖永平 ;
胡永庆 .
中国法学, 2001, (02) :14-20
[9]   论仲裁与第三人 [J].
林一飞 .
法学评论, 2000, (01) :91-97+122
[10]   对仲裁庭追加第三人的法律分析附视频 [J].
刘传慕 .
人民司法, 1998, (09)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