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39
作者
李真 [1 ]
李伟 [1 ]
陈琦 [2 ]
孙锡波 [1 ]
李炳选 [1 ]
机构
[1]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2] 青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疗效; 炎症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 m L,iv,每日1~2次(或者20 m L加至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 L中,ivgtt,qd)+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po,qd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和20 mg,po,qd(晚餐后)。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TNF-α、IL-6、TC、TG、LDL-C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TNF-α、IL-6、TC、TG、LDL-C水平和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改善患者预后。较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948 / 195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溶解及预后的影响 [J].
吴境 ;
朱烽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0) :85-86
[2]   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及TNF-α、IL-10的影响 [J].
牛丰收 ;
张会凯 ;
李辉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4 (01) :50-52
[3]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血脂的影响 [J].
金保圈 .
医药论坛杂志, 2015, 36 (10) :160-161
[4]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 [J].
高峰 ;
徐安定 .
中国卒中杂志, 2015, 10 (07) :590-606
[5]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NSE、sICAM-1、MMP-2、hs-CRP的影响 [J].
李岚欣 ;
杨明正 .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18 (07) :777-780
[6]   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
戴毅 ;
吴玉泉 ;
胡金华 .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06) :924-925+1036
[7]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作用的比较 [J].
谢坚 ;
章成国 ;
王玉凯 ;
邵燕 ;
罗韶辉 .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05) :565-568+576
[8]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 [J].
陈湘 ;
王晶 .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4) :3249-3250+3252
[10]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24-Month Study of Stroke: Incidence and 30-Day Case-Fatality Rates of First-Ever Strokes in Croatia[J] . Pikija, Slaven,Cvetko, Danijel,Malojcic, Branko,Trkanjec, Zlatko,Pavlicek, Ivan,Lukic, Anita,Kopjar, Andrina,Hajduk, Martina,Androvic, Alen,Bilic-genter, Melita,Trkulja, Vladimir.Neuroepidemiology .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