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

被引:20
作者
刘明兴 [1 ]
刘永东 [2 ]
陶郁 [3 ]
陶然 [4 ]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
[2]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农业经济系
[3] 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学系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农村社团; 群体性上访; 纠纷调解;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0.06.008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在总结中国农村社团和群体性抗争活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数据的定量分析,描述了民间社团在中国农村的发育情况,重点讨论了具备两个性质的"农村半独立社团"。第一,社团的实际负责人不是政府官员或村干部;第二,社团的重大决策不需经由基层政府或村干部批准。实证研究发现,当这些"半独立的社团"具备了社会纠纷调解职能时,就可以有效地削减村庄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而由官方控制的负责治保或民调类的社团却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对该实证发现的现实机理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200+245 +245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J].
于建嵘 .
东南学术, 2008, (03) :12-15
[2]   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基于6省调查的分析 [J].
刘永东 ;
刘明兴 ;
徐志刚 ;
陶然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1) :110-117
[3]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J].
吴毅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21-45+243
[4]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J].
胡荣 .
社会学研究, 2007, (03) :39-55+243
[5]   建设农村的社会资本:为农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J].
李良平 .
理论观察, 2006, (05) :70-71
[6]   社会资本消极功能的社会排斥分析 [J].
李保平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2) :32-34
[7]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和对策 [J].
王有春 .
南方农村, 2006, (01) :25-28
[9]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J].
于建嵘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49-55
[10]   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 [J].
王名 ;
陶传进 .
中国行政管理, 2004, (01) :70-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