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预期寿命评估——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50
作者
张文娟
魏蒙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关键词
中国人口; 死亡水平; 预期寿命; 性别模式;
D O I
10.16405/j.cnki.1004-129X.2016.03.002
中图分类号
C924.24 [人口问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 [J].
王金营 .
人口研究, 2013, 37 (04) :3-18
[2]   “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估计 [J].
黄荣清 ;
曾宪新 .
人口研究, 2013, 37 (02) :3-16
[3]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J]. 王金营,戈艳霞.人口研究. 2013(01)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 [J].
黄荣清 .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03) :11-20+95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J].
任强 ;
游允中 ;
郑晓瑛 ;
宋新明 ;
陈功 .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03) :21-31+81
[6]   中国大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对死亡性别差异的影响 [J].
纪颖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 (01) :55-60
[7]   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 [J].
张为民 ;
崔红艳 .
人口研究, 2003, (04) :25-35
[8]  
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人口与经济. 1999(S1)
[9]   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 [J].
李树茁 .
人口研究, 1994, (02) :37-44
[10]   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 [J].
翟振武 .
人口研究, 1993, (02)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