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

被引:88
作者
熊易寒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社区选举; 政治冷漠; 投票率; 分配性利益; 维持性利益;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8.03.011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选民普遍冷漠的情况下,居委会换届选举依然实现了非常高的投票率?通过对上海市2006年社区选举的考察,我们发现高投票率与一人多票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家庭而非个人是最基本的投票单位,通常一个家庭只有一名成员亲自投票;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委托投票赋予了社区积极分子事实上的"复票权"。这种局面实际上是政府、党总支/居委会、积极分子和选民共谋的结果。与村民自治相比,城市社区选举之所以缺乏活力,关键在于村委会选举以分配性利益为基础,需要选出"当家人";而居委会选举以维持性利益为基础,只要选出"守夜人"。居民的政治冷漠实际上是由社区的利益结构所决定的,而社区选举的制度安排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冷漠。
引用
收藏
页码:180 / 204+226 +226-227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J].
刘春荣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60-79+244
[2]   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 [J].
杨敏 .
社会, 2005, (05) :78-95
[3]   选举行为背后:投机博弈——以武汉市C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为例 [J].
陈伟东 ;
姚亮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3) :61-66
[4]   村委会选举中选民的公共冷漠 [J].
雷洪 ;
胡涛 .
社会, 2003, (06) :6-8+16
[5]   上海社区建设面临困境:居民参与不足 [J].
张亮 .
社会, 2001, (01) :4-6
[6]   上海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J].
马卫红 ;
黄沁蕾 ;
桂勇 .
社会, 2000, (06) :14-16
[7]   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J].
林尚立 .
政治学研究, 1999, (04) :47-53
[8]  
政治科学新手册[M]. - 三联书店 , (美)罗伯特·古丁(RobertE.Goodin), 2006
[9]  
参与和民主理论[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卡罗尔·佩特曼(CarolePateman)著, 2006
[10]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张静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