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被引:155
作者
黄河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公共产品; 区域合作; 周边外交; 中国对外战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35 [国家行政管理]; D815 [国际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030207 ;
摘要
作者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背景,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是促进区域及区域间合作,因而需要有关国家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以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在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或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只服务于特定区域或跨区域,其成本又是由区域内或区域间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制度称为"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平台,在该平台下的诸多跨国活动具有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属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逐渐形成了区域性或区域间公共产品供应的新格局。中国通过主导"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可改善因美日欧经济停滞所导致的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不足,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节点的合作体系网。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55+160 +160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现实分析 [J].
白秀兰 ;
赵非甦 .
国际金融, 2015, (03) :75-80
[2]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 [J].
盛思鑫 ;
曹文炼 .
全球化, 2015, (01) :49-60+110+132
[3]   “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特征研究 [J].
徐小杰 .
俄罗斯研究, 2014, (06) :162-180
[5]   中美印围绕新丝绸之路的竞争与合作分析 [J].
甘均先 .
东北亚论坛, 2015, 24 (01) :107-117+128
[6]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J].
吴志成 ;
李金潼 .
政治学研究, 2014, (05) :111-124
[7]   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 [J].
常璐璐 ;
陈志敏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4, 31 (03) :1-16
[8]   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 [J].
王在亮 ;
高英彤 .
当代亚太, 2014, (02) :118-151+156
[9]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考 [J].
王晓泉 .
经济导刊, 2014, (03) :84-90
[10]   区域间主义与南海区域安全机制 [J].
刘艳峰 .
国际关系研究, 2013, (06) :57-6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