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被引:24
作者
袁伟 [1 ]
郭宗楼 [1 ]
吴军林 [2 ]
楼章华 [1 ]
机构
[1] 浙江大学
[2] 浙江省上虞市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水资源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 评价指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黑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根据黑河流域具体情况,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状况,以遏制并逐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首先利用水资源承载压力指数计算了现状条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得出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超负荷承载。水资源将成为制约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后针对超载现状,对黑河流域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根据相关预测资料设计了3种可能情景,利用流域评价的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并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同时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组合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流域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判据的方案的承载能力指标即为该方案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指标。通过对黑河流域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度分析评价,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选取出了最优发展模式,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通过寻求情景方案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最佳组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果表明:通过努力,谋求经济和社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108 / 2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M].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M].刘燕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3]  
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冯尚友著;.科学出版社.2000,
[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雷学东 ;
陈丽华 ;
余新晓 ;
王薇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4, (03) :10-14
[5]   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 [J].
贾惠艳 ;
马云东 ;
张忠永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 (S1) :46-48
[6]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J].
夏军 ;
朱一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3) :262-269
[7]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J].
朱一中 ;
夏军 ;
谈戈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2) :180-188
[8]   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J].
李令跃 ;
甘泓 .
水科学进展, 2000, (03) :307-313
[9]   我国城市设置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协调研究刍议 [J].
牟海省 ;
刘昌明 .
地理学报, 1994, (04) :33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