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

被引:27
作者
王军洋 [1 ]
胡洁人 [2 ]
机构
[1]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 同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回应性; 合法性; 执政基础; 绩效考核; 圈层治理结构;
D O I
10.13644/j.cnki.cn31-1112.2017.12.004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西方政治理论认为,政府的回应性源自于普选式的民主,赢得选票的压力促使政府致力于回应至少是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各种诉求,循此逻辑,选举效能不足的体制并不具有回应公民意见的充足动力。然而,来自中国的政治经验表明,在非西方的体制下,政府在发展经济和回应民众诉求方面也可以有很强的动力,甚至回应的效率并不逊色于西方政治体制。此种看似吊诡的政治现象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根源,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后四个方面的政治变化促成了非西方体制下的政府回应性,即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转向、执政党执政基础的扩大、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体制的变化以及层级制带来的圈层治理结构。虽然上述政治性变化促成了政府的回应性,保证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弹性与活力,但也存在明显的效用边界。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稳定的逻辑:社会状态的政治区隔与类型演化 [J].
王军洋 .
探索与争鸣, 2015, (03) :87-94
[2]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J].
曹正汉 .
社会学研究, 2011, 25 (01) :1-40+243
[3]  
“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J].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J].
孟建柱 .
求是, 2008, (21) :15-18
[5]   政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J].
罗干 .
求是, 2007, (03) :3-10
[6]  
叫魂[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美) 孔飞力, 2011
[7]  
中国选举进展报告[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史卫民, 2009
[8]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 法律出版社 , 蔡定剑著, 2003
[9]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卢先福, 1999
[10]  
现代化的陷井[M]. 今日中国出版社 , 何清涟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