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工智能时代虚拟偶像的技术赋能与拟象解构

被引:145
作者
喻国明 [1 ]
耿晓梦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虚拟偶像; 粉丝文化; 拟象;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D O 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0.01.006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虚拟偶像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娱产业的新热点。技术驱动下,虚拟偶像从最初的虚拟歌手拓展至虚拟主播以及人工智能虚拟偶像,样态日益多元。后现代消费主义粉丝文化狂潮下,偶像粉丝生态呈现拟象化趋势,为虚拟偶像的兴起提供了文化土壤。相比真人偶像,在技术想象力下,虚拟偶像更真诚、全能、专属、亲密。然而虚拟偶像的价值实现需要技术支撑,未来的虚拟偶像应当借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成为能够实现沉浸式交互的智能化人格化偶像。在讨论虚拟偶像的技术发展范式时需反思技术的合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虚拟偶像:媒介化社会的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 [J].
黄婷婷 .
青年记者, 2019, (30) :28-29
[2]   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 [J].
战泓玮 .
青年记者, 2019, (11) :7-8
[3]   全息时代偶像舞台的新生——浅析全息投影技术对舞台的影响 [J].
黄泽垚 .
新媒体研究, 2018, 4 (22) :34-35+41
[4]   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 [J].
李镓 ;
陈飞扬 .
中国青年研究, 2018, (06) :20-25
[5]   基于全息光学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进展 [J].
何泽浩 ;
隋晓萌 ;
赵燕 ;
曹良才 ;
金国藩 .
科技导报, 2018, 36 (09) :8-17
[6]   浅谈日本动漫产业“数据库”消费模式 [J].
刘子晗 .
大众文艺, 2018, (07) :172-173
[7]   后现代偶像的建构与解构——以“鹿晗事件”反思当下偶像崇拜现象 [J].
李志雄 ;
侯丽杰 .
传媒观察, 2018, (02) :31-33
[8]   当代偶像生产机制研究 [J].
仝青 ;
程旦丹 .
中国报业, 2018, (02)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