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研究

被引:3
作者
毛琦梁 [1 ]
王菲 [2 ]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 内生机制; 一般均衡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2.9 [产业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摘要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 [J].
刘修岩 .
世界经济, 2014, 37 (01) :55-80
[2]   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 [J].
石敏俊 ;
杨晶 ;
龙文 ;
魏也华 .
地理研究, 2013, 32 (09) :1708-1720
[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基于2000—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贺曲夫 ;
刘友金 .
经济地理, 2012, 32 (12) :85-90
[4]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J].
贺灿飞 ;
潘峰华 .
南方经济, 2011, (06) :38-52
[5]   过度集聚、效率损失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研究 [J].
唐根年 ;
管志伟 ;
秦辉 .
经济学家, 2009, (11) :52-59
[6]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 [J].
罗浩 .
经济研究, 2007, (06) :142-153
[7]  
区位与空间经济[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艾萨德 (Isard, 2010
[8]  
劳动的空间分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梁光严, 2010
[9]  
超越增长[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赫尔曼·E.戴利(HermanE.Daly)著, 2006
[10]  
产业集聚论[M]. 商务印书馆 , 梁琦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