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被引:53
作者
陈展图 [1 ,2 ,3 ]
杨庆媛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西南大学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所
[3]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休耕制度; 区域模式; 时空配置; 休耕地管护; 监测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101 ;
摘要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访谈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完善我国休耕制度提供思路,为保障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研究认为,休耕是对我国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将促进我国耕地从掠夺型利用向保护型利用转变,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成为我国土地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探索实行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休耕制度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循,也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本文首先科学认识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外部环境:一是特定的背景条件,二是适应农地基本制度、农地利用基本特征的要求。进而构建我国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1)区域差异化的休耕模式设计;(2)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3)休耕规模的确定;(4)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5)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6)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7)休耕地的管理和保护;(8)休耕的监测评估。休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完全新型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须立足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审慎推进。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21]   毛乌素沙地休耕期砒砂岩的固沙效应研究(英文) [J].
韩霁昌 ;
刘彦随 ;
张阳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5, 25 (04) :428-436
[22]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J].
罗婷婷 ;
邹学荣 .
西部论坛, 2015, 25 (02) :40-46
[23]   法学视角中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 [J].
申惠文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 (03) :39-44
[24]   农村土地经营权认知与物权塑造——从既有法制到未来立法 [J].
陶钟太朗 ;
杨遂全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 (02) :73-79+127
[25]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返牧风险的思考 [J].
李芬 ;
张林波 ;
朱夫静 .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 26 (01) :19-22
[26]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再分离的法制构造研究 [J].
张力 ;
郑志峰 .
农业经济问题, 2015, 36 (01) :79-92+111
[27]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尹珂 ;
肖轶 .
地理科学, 2015, 35 (09) :1123-1129
[28]   秸秆还田和休耕对赣东北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J].
庞成庆 ;
秦江涛 ;
李辉信 ;
刘金花 .
土壤, 2013, 45 (04) :604-609
[29]   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 [J].
邓琳璐 ;
王继红 ;
刘景双 ;
石峰 ;
孔凡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03) :184-188
[30]   我国推行休耕制度的探讨 [J].
张慧芳 ;
吴宇哲 ;
何良将 .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 (01) :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