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被引:53
作者
陈展图 [1 ,2 ,3 ]
杨庆媛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西南大学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所
[3]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休耕制度; 区域模式; 时空配置; 休耕地管护; 监测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101 ;
摘要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访谈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完善我国休耕制度提供思路,为保障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研究认为,休耕是对我国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将促进我国耕地从掠夺型利用向保护型利用转变,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成为我国土地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探索实行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休耕制度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循,也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本文首先科学认识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外部环境:一是特定的背景条件,二是适应农地基本制度、农地利用基本特征的要求。进而构建我国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1)区域差异化的休耕模式设计;(2)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3)休耕规模的确定;(4)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5)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6)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7)休耕地的管理和保护;(8)休耕的监测评估。休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完全新型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须立足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审慎推进。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地下水漏斗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邢台市598户农户调查 [J].
龙玉琴 ;
王成 ;
邓春 ;
王钟书 ;
刘素花 ;
陈思 .
资源科学, 2017, 39 (10) :1834-1843
[2]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耕地休耕补助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谭永忠 ;
赵越 ;
俞振宁 ;
曹宇 .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19) :249-257
[3]   轮作休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J].
陈展图 ;
杨庆媛 ;
童小容 .
农村经济, 2017, (07) :20-25
[4]   基于耕地非市场价值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休耕补偿标准研究 [J].
尹珂 ;
肖轶 .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 (02) :239-246+252
[5]   耕地休耕的研究进展与现实借鉴 [J].
江娟丽 ;
杨庆媛 ;
阎建忠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 (01) :165-171
[6]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J].
赵其国 ;
滕应 ;
黄国勤 .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 (01) :1-5
[7]   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休耕制度对中国大陆实施休耕制度的启示 [J].
卓乐 ;
曾福生 .
世界农业, 2016, (09) :80-85
[8]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休耕补贴政策 [J].
刘沛源 ;
郑晓冬 ;
李姣媛 ;
方向明 .
世界农业, 2016, (06) :149-153+183
[9]   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退耕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J].
王学 ;
李秀彬 ;
辛良杰 ;
谈明洪 ;
李升发 ;
王仁靖 .
地理学报, 2016, 71 (05) :829-839
[1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J].
孔祥智 .
改革, 2016, (02) :1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