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基于知识的增长

被引:112
作者
王富伟
机构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超越性; 类型比较法; 深描说; 扩展个案法; 关系个案研究;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2.05.008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本文将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替换为"超越性"问题,从部分与整体之关系和经验事实与理论之关系两个维度探讨了它的意义和限度。在分析和比较了费孝通的"类型比较法"、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三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于"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个案研究不可能获得对"实体性整体"的认识,因此提出以对"关系性整体"的追求取代之;个案研究的理论定位可以多样化:或是对其所属社会的一般性概括,或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概念洞察力,或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建,或是构建情境性理论。因此,对于知识的增长,个案研究的超越既可能是"突发式的",也可能是"累积性的",但都需经过学术共同体的认同。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83+244 +244-245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J].
彭玉生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3) :1-32+243
[2]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J].
李培林 .
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2) :203-210
[3]   “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的整体论进路 [J].
朱晓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2) :106-117+206
[4]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J].
卢晖临 ;
李雪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1) :118-130+207
[5]   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 [J].
陈向明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02) :1-8+72
[6]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J].
王铭铭 .
教学与研究, 1999, (04) :30-36+80
[7]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J].
费孝通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4) :4-18+126
[8]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J].
费孝通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2) :4-14+127
[9]   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 [J].
费孝通 .
读书, 1990, (10) :3-11
[10]   小城镇 大问题(续完) [J].
费孝通 .
瞭望周刊, 1984, (05)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