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被引:65
作者
匡耀求 [1 ]
欧阳婷萍 [1 ]
邹毅 [1 ]
刘宇 [2 ]
李超 [1 ]
王德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综合开发研究院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碳源; 碳汇; 广东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或7 021万t碳)增加到2008年的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2005-2008年全省主要碳汇总的CO2吸收量变化于2.53亿-2.56亿t(CO2)之间。2008年,全省最大的碳汇是林地,年固碳量达4 831万t碳,约合17 715万t CO2;其次为耕地,年固碳量为1 418万t碳,约合5 201万t CO2。这两类固碳地吸收的CO2占了全省碳汇的90%。源汇相抵后,全省净排放量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亿t。人均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3.95 t/人增加到2008年的5.09 t/人。单位GDP排放量则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的潜力。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2 155万t。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以增加吸收CO21 000万t。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森林固碳释氧价值动态变化及其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关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J].
马娅 ;
匡耀求 ;
黄宁生 ;
刘宇 .
林业经济问题, 2008, (05) :395-400
[2]   农村沼气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 [J].
刘宇 ;
匡耀求 ;
黄宁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48-53
[3]   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的人口经济压力分析 [J].
刘宇 ;
匡耀求 ;
黄宁生 ;
吴志峰 ;
王翠萍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1) :118-122
[4]   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广州市的碳收支变化初步研究 [J].
肖慧娟 ;
匡耀求 ;
黄宁生 ;
朱照宇 ;
刘宇 ;
唐金利 .
生态环境, 2006, (06) :1209-1215
[5]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09) :65-71+77
[6]   太阳辐射与温室效应 [J].
丁惠萍 ;
张社奇 ;
冯秀绒 .
物理, 2003, (02) :94-97
[7]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I.碳循环的分室模型、碳输入与贮量 [J].
李凌浩 ;
陈佐忠 .
植物学通报, 1998, (02) :15-23
[8]   植树造林对减缓CO2排放的效应及对策 [J].
邓春朗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4) :551-554
[9]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10]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朱照宇[等]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