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对价与资本形成: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创新——以成都试验区为例

被引:29
作者
陈家泽
机构
[1]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农地产权; 产权对价; 理论逻辑;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004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既有宪政框架下界定农地产权,再造微观基础,是维护农民利益,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成农户财产性权利的相对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农业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积累唯一正确的激励机制和效率基础。"家庭承包制"是以剩余索取权产生对农户的激励,而土地确权改革之后,"产权对价"的形成,才是对农户的终极激励。这也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11+160 +16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国农地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J].
曹文斌 .
现代农业, 2009, (07) :78-80
[3]   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 [J].
陈家泽 .
财经科学, 2008, (03) :99-107
[4]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比较及启示[J]. 肖冰.世界经济情况. 2007(06)
[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比较及启示[J]. 肖冰.世界经济情况. 2007 (06)
[6]   农村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与制度改革 [J].
黎元生 .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3) :44-47
[7]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 [J].
刘书楷 .
经济研究, 1989, (09) :56-62
[8]   对我国农村两次重大变革的重新认识 [J].
文迪波 .
农业经济问题, 1988, (09) :34-37
[9]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研究[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程显煜, 2008
[10]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荷) 皮特,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