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对高寒山区生态系统的适应——四川省盐源县羊圈村彝族生计方式的个案分析

被引:5
作者
杨庭硕
杨曾辉
机构
[1]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关键词
适应; 高寒山区; 生态系统; 农牧复合生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在这儿发挥过深远的影响,最早是藏族、接着是漠西蒙古和硕特部,最后才是彝族。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使得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文化生态特点既有别于凉山腹地,又与藏区不同。但从今天调查到的当代彝族生计着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作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都比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更能彰显文化再适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J].
朱圣钟 .
中国农史, 2008, 27 (04) :55-65
[3]  
浅议盐源县林业生态建设[J]. 王仕娣,王贵祥,庞琼,毛国慧,宋品涛,张萍.四川林勘设计. 2007(01)
[4]  
浅议盐源县林业生态建设[J]. 王仕娣,王贵祥,庞琼,毛国慧,宋品涛,张萍.四川林勘设计. 2007 (01)
[5]  
生态人类学导论[M]. 民族出版社 , 杨庭硕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