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苏晓慧 [1 ,2 ]
孔祥英 [2 ]
庞宗然 [3 ]
林娜 [2 ]
机构
[1] 承德医学院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大脑中动脉阻塞; 神经干细胞; 迁移;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2.06.055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CAO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层并随机分组分为模型和补阳还五汤组,24 h后ig补阳还五汤12 g.kg-1,1次/d,连续3周。另16只不阻塞动脉大鼠设为手术组。分别在给药后1,2,3周进行行为学评分;并在第4天和18天ip 5-溴-2-脱氧尿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50 mg.kg-1,各连续3 d。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1周和3周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梗死面积、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及纹状体区BrdU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大鼠MCAO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药后1,2,3周神经功能评分为(1.33±0.60),(0.89±0.58),(0.50±0.31)分,明显低于模型组的(1.72±0.46),(1.56±0.51),(1.89±0.50)分(P<0.01);降低脑梗死面积,药后1,3周分别为(16.1±5.2)%,(10.3±0.40)%,明显低于模型组的(35.2±6.3)%,(29.8±6.9)%,(P<0.01),提高SVZ和纹状体区BrdU阳性细胞数,药后1周分别为(71.17±5.19),(83.8±3.83)个,明显高于模型组的(52.17±6.52),(60.20±6.72)个,药后3周分别为(43.33±6.06),(54.60±5.77)个,明显高于模型组的(35.83±4.88),(22.00±3.87)个(P<0.01);给药3周时显著提高SDF-1表达,3周时为(36.3±2.71)pg.mg-1,明显高于模型组的(28.65±3.47)pg.mg-1(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MCAO大鼠缺血侧NSCs迁移,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上调SDF-1蛋白的表达水平实现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影响 [J].
储利胜 ;
俞天虹 ;
刘志婷 ;
印媛君 ;
柯庆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03) :375-377
[2]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J].
李军 ;
王朝阳 .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02) :273-274
[3]   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30例 [J].
谢静红 .
河南中医, 2011, (02) :188-189
[4]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策略 [J].
熊方令 ;
高宜录 .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 (10) :1105-1108
[5]   补阳还五汤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J].
高剑峰 ;
吕风华 ;
王晓辉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8) :2348-2350
[6]   补阳还五汤及不同配伍组方对缺血性脑中风后大鼠神经增殖作用的对比研究 [J].
佟丽 ;
谭县辉 ;
沈剑刚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06) :519-522
[7]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k1的影响 [J].
刘柏炎 ;
蔡光先 ;
刘维 ;
陈雪梅 .
中草药, 2007, (03) :394-397
[8]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 [J].
LONGA, EZ ;
WEINSTEIN, PR ;
CARLSON, S ;
CUMMINS, R .
STROKE, 1989, 20 (01)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