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

被引:67
作者
袁冬梅 [1 ,2 ]
魏后凯 [2 ]
于斌 [1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地区经济差距; Moran指数; 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在极化区域内通过集聚的路径依赖与累积循环机制,影响地区差距的演变。尽管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强强集聚区产生了正向增长极效应,但这不足以短期内完全打破两极化发展的分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虑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发现服务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日益强化并可能成长为主导因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缩小地区差距,应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三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同时,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强势产业,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10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J].
袁冬梅 ;
魏后凯 .
财贸经济, 2011, (12) :120-126
[2]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刘军 ;
徐康宁 .
中国软科学, 2010, (07) :91-102
[3]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 [J].
干春晖 ;
郑若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6) :25-34
[4]   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 [J].
范剑勇 .
上海经济研究, 2008, (02) :3-13
[5]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J].
鲁凤 ;
徐建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44-51+80
[6]   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 [J].
黄玖立 ;
李坤望 .
经济学(季刊), 2006, (02) :733-760
[7]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J].
路江涌 ;
陶志刚 .
经济研究, 2006, (03) :103-114
[8]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J].
孟斌 ;
王劲峰 ;
张文忠 ;
刘旭华 .
地理科学, 2005, (04) :11-18
[9]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J].
万广华 ;
陆铭 ;
陈钊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17-26+205
[10]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 [J].
范剑勇 ;
朱国林 .
管理世界, 2002, (07) :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