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14
作者
郭东 [1 ]
金勇 [2 ]
蒋智林 [1 ]
万婷 [1 ]
李聪 [1 ]
机构
[1] 解放军第二○二医院神经内科
[2] 解放军第二○二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阿替普酶; 瑞舒伐他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二O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控制2组患者血压、血糖,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的rt-PA,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与LDL-C水平均明显改善[观察组:(3.6±1.4)mmol/L比(5.7±1.3)mmol/L、(3.0±0.5)mmol/L比(3.5±1.0)mmol/L;对照组:(5.3±1.3)mmol/L比(5.7±1.3)mmol/L、(3.4±0.7)mmol/L比(3.5±1.0)mmol/L],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NIHSS与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2±1.2)分比(4.3±1.4)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66±23)分比(56±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9/42)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9,P=0.035)。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511 / 151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生脉注射液对轻中度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J].
张卫国 ;
王素洁 ;
刘海燕 .
中国药房, 2016, 27 (21) :2918-2920
[2]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分析及对血浆L-PGDS及内脂素水平的影响 [J].
朱丹 ;
朱丽华 .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 19 (07) :835-838
[3]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疗效观察 [J].
胡红平 ;
文媛 ;
郑娟娟 ;
张元元 ;
舒逸 .
疑难病杂志, 2016, 15 (06) :559-562+566
[4]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 [J].
金国英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 (11) :146-147
[5]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J].
董学勤 ;
安艳荣 ;
高颖 ;
谭宓 ;
陈凯庭 ;
李红岩 .
临床内科杂志, 2016, 33 (04) :267-268
[6]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药理分析 [J].
闫海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 (09) :52+54-52
[7]   阿替普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临床评价 [J].
于丽君 ;
邱学荣 ;
王兰 .
中国药业, 2015, 24 (14) :20-22
[8]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效果研究 [J].
叶廖沙 ;
石宇杰 ;
李俊峡 ;
张健 ;
孙琪 .
临床误诊误治, 2015, 28 (01) :91-94
[9]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J].
钱亚南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0) :2222-2224
[10]   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他汀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 [J].
王少君 ;
刘建 ;
马海 ;
刘连峰 ;
霍金莲 ;
刘永宏 ;
彭国光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 (12) :2246-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