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分离培养体系与鉴定

被引:55
作者
杨丽 [1 ]
张荣华 [1 ]
谢厚杰 [2 ]
蔡宇 [1 ]
黄丰 [3 ]
机构
[1] 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2] 广东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医务科
[3] 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药理学教研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分离; 鉴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29 [人体组织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1 ;
摘要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建立稳定的分离培养体系和统一鉴定标准尤为重要。目的:以不同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5-08/12在暨南大学完成。材料:SPF级3月龄SD雌性大鼠5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双下肢,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14d。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能力,以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能力,以甲苯胺蓝染色鉴定成软骨能力。结果: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传代后能够纯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单一均匀,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不表达造血前体细胞标志抗原CD34和白细胞标志抗原CD45,表达整合素家族成员CD29和黏附分子CD44,经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稳定获得均质性良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果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引用
收藏
页码:1064 / 10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特定微环境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J].
贾秀娟 ;
孙晓娟 ;
徐丽丽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34) :6635-6638
[2]   两种体外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比较 [J].
杨芬 ;
杨乃龙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03) :473-476
[3]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软骨细胞分化 [J].
白小文 ;
闫实 ;
刘宏胜 ;
杨媛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05) :442-446
[4]   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成骨方向的诱导分化 [J].
凌均棨 ;
唐志英 ;
林家成 ;
李京平 ;
杨国平 .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5, (01) :6-9
[5]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特性的研究 [J].
常颖 ;
齐欣 ;
卜丽莎 ;
徐忠信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02) :95-97
[6]   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周敦华 ;
黄绍良 ;
吴燕峰 ;
魏菁 ;
陈戈煜 ;
黎阳 ;
包蓉 .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08) :51-54
[7]   rhBMP-2在体内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J].
杜俊杰 ;
罗卓荆 ;
胡蕴玉 ;
李志创 ;
吕荣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11) :981-983
[8]  
现代实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蔡文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9]  
细胞培养.[M].司徒镇强;吴军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6,
[10]   Biochemical heterogene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populations - Clues to their therapeutic efficacy [J].
Phinney, Donald G. .
CELL CYCLE, 2007, 6 (23) :2884-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