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精准扶贫效果偏离的内在机理及实证分析

被引:12
作者
姚树洁 [1 ,2 ,3 ]
王洁菲 [1 ]
机构
[1]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3] 宁波诺丁汉大学
关键词
不对称信息; 精准扶贫; 贫困陷阱; 扶智及扶志; 信号博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通过引入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的经典信号博弈模型,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扶贫攻坚过程中,"普惠式"扶贫开发机制如何诱发贫困户机会主义行为。利用深度贫困的南疆四地州、六个县813户贫困家庭档案及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论证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扶贫开发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证明:①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主体和客体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诱发贫困户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使其更专注于贫困户身份的认定,不利于精准脱贫的可持续;②"短、平、快"的扶贫机制虽然能够快速帮助贫困户脱贫,但其保留效用较小,"益贫性"较低,导致贫困户对直接补贴产生持续依赖,进而失去主动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脱贫质量更低;③敏感性差异分析显示,长期受益于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陷阱"现象更为严峻,其扶贫开发对贫困户"扶志"的需求更为紧迫。以上发现是边疆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难点,也是贫困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新时代精准扶贫必须转变传统"输血式"扶贫模式,把兜底工作与直接财政支持区别开来,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家庭,坚持以"益贫式"发展为主,提高精准扶贫的保留效用。通过基础教育、国语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指导服务等方式,分层次、多渠道、精准到村到户,充分激发贫困家庭劳动热情,持续提高其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意识,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 [J].
朱梦冰 ;
李实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9) :90-112+207
[2]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基于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 [J].
贾俊雪 ;
秦聪 ;
刘勇政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9) :68-89+206
[3]   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 [J].
方丽 ;
田传浩 .
经济学(季刊), 2016, 15 (02) :571-596
[4]   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 [J].
杨娟 ;
赖德胜 ;
邱牧远 .
经济研究, 2015, 50 (09) :86-99
[5]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8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 [J].
崔红志 .
中国农村经济, 2015, (04) :72-80
[6]   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 [J].
樊丽明 ;
解垩 .
经济研究, 2014, 49 (08) :67-78
[7]   重塑贫困认知:主观贫困研究框架及其对当前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J].
左停 ;
杨雨鑫 .
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9) :43-49
[8]   贫困农户行为研究 [J].
傅晨 ;
狄瑞珍 .
中国农村观察, 2000, (02) :39-42+80
[9]   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 [J].
张新伟 .
中国农村经济, 1998, (09) :23-28
[10]   小农与经济理性 [J].
林毅夫 .
农村经济与社会, 1988, (03)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