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AT模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22
作者
何强
吕光明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生态环境; IPAT;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2.2 [生态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采用IPAT模型框架及岭回归技术,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1)北京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不是倒U型的,两者之间近似为线性负相关关系;(2)北京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向效应明显超过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效应;(3)在人口因素中,城镇人口的相对增加是生态环境压力减轻的重要原因;(4)在经济结构因素中,工业中"两高一资"行业是导致环境压力增大的最直接根源,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单纯发展第三产业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北京科技创新能力还须提升 [J].
张耘 .
中国改革, 2007, (09) :40-42
[2]   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验证 [J].
王志华 ;
温宗国 ;
闫芳 ;
陈吉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2) :40-47
[3]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5, (05) :767-773
[4]  
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M].景体华;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