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30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赵晓松
韩士杰
金昌杰
于贵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沈阳,沈阳,沈阳,沈阳,北京
关键词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阔叶红松林;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涡度相关法,结合小气候观测,对东北阔叶红松林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全年获得的辐射能量为2.3×109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72.1 W/m2,12月最小,平均为5.8W/m2,6月最大,平均为127 W/m2。除了受太阳高度角的支配,Rn对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响应显著。非生长季,森林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感热通量(H),约占Rn的72%,H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生长季,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潜热通量(LE),约占Rn的60%,LE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全年因蒸散消耗的能量为1.2×109J/m2,占净辐射的52%,森林蒸散的水量为493mm,占降水量的88%。波文比β近似呈U字型变化,其值受森林物候变化影响显著,在非生长季平均值约为3.0,生长季为0.5左右。土壤热通量(G)在非生长季表现为能量平衡方程的收入项,约占有效能量的5.0%;生长季表现为支出项,约占有效能量的4.0%,其变化过程与土壤温度梯度及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长白山通量观测站能量平衡收支闭合度为86%,不闭合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520 / 25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李巧萍 ;
丁一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01) :131-140
[2]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的初步研究 [J].
刘允芬 ;
宋霞 ;
刘琪璟 ;
陈永瑞 ;
沈艳 .
江西科学, 2003, (03) :183-188
[3]   城市次生栎林的热量收支 [J].
吴力立 ;
董家文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52-54
[4]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J].
周广胜 ;
王玉辉 ;
蒋延玲 .
地学前缘, 2002, (01) :198-216
[5]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J].
黄耀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02) :104-107
[6]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 [J].
王兵 ;
刘世荣 ;
崔向慧 ;
白秀兰 .
世界林业研究, 2002, (01) :19-28
[7]   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王安志 ;
裴铁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33-937
[8]   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 [J].
常杰 ;
潘晓东 ;
葛滢 ;
陈增鸿 ;
刘珂 ;
陈启常 .
生态学报, 1999, (01) :3-5
[9]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J].
李玉灵 ;
王林和 ;
张国盛 ;
董智 ;
韩淑英 .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8, (04) :32-36
[10]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群落的能量流和能量利用效率 [J].
吴厚水 ;
刘慧屏 ;
黄大基 .
生态学报, 1998, (01)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