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危险因素关系探讨

被引:11
作者
袁英
常富业
黄曼维
宋昕
孙莹
赖杰
李云超
李长新
原向芝
胡秋莹
机构
[1] 北京煤炭总医院老年科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多重危险因素; 总体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1 [超声波诊断]; R543.4 [颈动、静脉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poA1)、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x2=71.35、38.45、t=3.26、x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0.0001)。结论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原发性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 [J].
梁超 ;
林文果 ;
刘丽 .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1) :13-14
[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危险因素 [J].
潘元美 ;
李焰生 .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8, (01) :25-28
[3]   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 [J].
王薇 ;
赵冬 ;
孙佳艺 ;
王文化 ;
成君 ;
刘军 ;
秦兰萍 ;
刘飒 ;
吴兆苏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12) :1133-1137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J].
黄新民 ;
王华平 ;
余茂 ;
谭俊 .
中国基层医药, 2006, (09) :1489-1490
[5]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成君 ;
赵冬 ;
王薇 ;
李治安 ;
勇强 ;
孙佳艺 ;
赵丽雅 ;
吴兆苏 .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03) :206-209
[6]   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 [J].
吴兆苏 ;
姚崇华 ;
赵冬 ;
吴桂贤 ;
王薇 ;
刘静 ;
曾哲淳 ;
王文化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01) :5-8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著, 2006
[8]  
2007 ESH-ESC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ESH-ESC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 Giuseppe Mancia,Guy De Backer,Anna Dominiczak,Renata Cifkova,Robert Fagard,Giuseppe Germano,Guido Grassi,Anthony M Heagerty,Sverre E Kjeldsen,Stephane Laurent,Krzysztof Narkiewicz,Luis Ruilope,Andrzej Rynkiewicz,Roland E Schmieder,Harry AJ Struijker Boudier,Alberto Zanchetti.Journal of Hypertension . 2007 (9)
[9]  
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研究进展. 吴兆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增刊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