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

被引:11
作者
王祖禄
梁延春
韩雅玲
孙鸣宇
王晶
马薇
黄从新
机构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2]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
[3]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浦肯野电位; 舒张期电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7 [心律失常];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41例、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3例。在ILVT时标测到最早Pur P或DP的部位进行消融。结果44例患者的ILVT均在左心室间隔左后分支(41例)或左前分支(3例)分布的范围内消融成功。25例和19例分别在标测到PurP(Pur P组)和DP(DP组)的部位消融成功,成功消融部位Pur P或DP分别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19~40(27±6)ms和26~60(41±10)ms(P<0.01)。在DP组的19例中,13例在标测到DP时可同时标测到Pur P,6例局部仅能标测到DP;12例首先在标测ILVT时较早的Pur P部位消融不能成功,后通过标测DP消融成功。成功消融ILVT的平均放电次数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次和2次。DP组较Pur P组消融ILVT的成功部位在间隔部上移约0.5~2.0cm。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4%和84%(P<0.05)。平均随访(23±12)个月,4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的ILVT复发3例,均为Pur P组。结论ILVT通过标测室速时的Pur P和DP均可能消融成功,DP通常较Pur P有更早的激动时间,在标测到DP处消融有非常高的成功率和通常需要较少的消融次数。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发生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DP组增高。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心动过速心电轴改变的电生理机制 [J].
王祖禄 ;
韩雅玲 ;
梁明 ;
梁延春 ;
徐凯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05) :45-46
[2]   射频消融特发性左前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J].
王祖禄 ;
韩雅玲 ;
梁延春 ;
梁明 ;
王守力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 (01)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