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级城市碳减排目标实现时间测算

被引:16
作者
郑海涛 [1 ]
胡杰 [1 ]
王文涛 [2 ]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中国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 EKC模型; 经济发展; 城市差异; 排放拐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使得中国城市碳减排工作日益重要。基于《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提供的方法,从各项能源消耗、工业产品生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和城市绿地碳汇等四个方面测算了中国100个城市2002-2012年直接碳排放总量,根据城市的人均碳排放曲线将它们分成了高、中、低碳三类城市,分别包括10,36,54个城市。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针对不同的碳排放城市类型构建了2类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碳排放轨迹遵循倒"U"型,但是各城市间的碳排放-经济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包含至少五种:高-高碳城市呈现正"U"型发展轨迹,其余四类的发展模式都呈现倒"U"型,特别是中碳城市群;这四类发展模式存在不同的碳排放-经济发展曲线,存在不同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的峰值;但是,低碳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倒U关系不是非常显著。利用该模型结果,基于各城市人均GDP发展速度,测算了各城市未来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的到达时间。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各城市仍然按照2012年前的碳排放-经济模式发展,那么仅有44%的城市能在2030年前顺利达峰。因此,达峰时间比较长的城市必须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当中高碳城市类的人均碳排放峰值下降10%或者低碳城市类下降20%时,基本在2030年达峰。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 [J].
丁丁 ;
蔡蒙 ;
付琳 ;
杨秀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10) :1-10
[2]   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因子研究进展 [J].
刘立涛 ;
张艳 ;
沈镭 ;
高天明 ;
薛静静 ;
陈枫楠 .
资源科学, 2014, 36 (01) :110-119
[3]  
CO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J]. 何建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2)
[4]   基于R/S的中国碳排放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J].
张子龙 ;
刘竹 ;
陈兴鹏 ;
鹿晨昱 ;
薛冰 .
经济地理, 2013, (08) :20-25
[5]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 [J].
朱守先 ;
梁本凡 .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09) :93-98
[6]   我国碳排放轨迹呈现库兹涅茨倒U型吗?——基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J].
张为付 ;
周长富 .
经济管理, 2011, 33 (06) :14-23
[7]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J].
许广月 ;
宋德勇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5) :37-47
[8]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J].
刘扬 ;
陈劭锋 .
生态经济, 2009, (11) :28-30
[9]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林伯强 ;
蒋竺均 .
管理世界, 2009, (04) :27-36
[10]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 冯相昭,邹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