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对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影响预测

被引:52
作者
白中科 [1 ]
段永红 [2 ]
杨红云 [1 ]
付慧 [1 ]
吕春娟 [2 ]
马锐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
[2]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测绘系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生态影响; 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中国新建和将建的煤矿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态脆弱的晋、陕、蒙区,生态环境压力大。正确预测采煤沉陷引发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变化,可为生态脆弱煤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该文采用RS、G IS为手段进行信息提取和图形叠加,结合类比法和专家咨询法等,研究了山西大同塔山矿采煤沉陷引发的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采煤后88.80%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陷。2)沉陷后土地年土壤侵蚀总量增加42.32~79.05万t,单位面积年侵蚀量增加了246.01~464.56 t/km2,侵蚀模数为2321.78~4335.64 t/(km2.a),部分地块沉陷后土壤侵蚀强度上升了一个等级。3)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的裂缝、陷坑、塌方或小滑坡等,使农用地被分割而破碎、地块变小,其中,沉陷后旱地最小斑块面积为7.72 m2,有林地最小斑块面积为72.95 m2,灌木林地最小斑块面积为6.71 m2,疏林地最小斑块面积为75.79 m2,中覆盖度草地最小斑块面积为14.81 m2,低覆盖度草地最小斑块面积为9.44 m2。局部裂缝密集带,可造成土地毁坏。4)除工交用地和居民点用地外,原地貌沉陷后土地利用率,较原地貌降低10%的比例为14.05%,降低10%20%(含10%)的比例为85.18%,降低20%(含20%)以上的比例为0.77%。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J].
卞正富 .
资源·产业, 2005, (02) :18-24
[3]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J].
胡振琪 ;
赵艳玲 ;
程玲玲 .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03) :3-8
[4]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 [J].
黄铭洪 ;
骆永明 .
土壤学报, 2003, (02) :161-169
[5]   自然保护区旅游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J].
刘春艳 ;
李文军 ;
叶文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05) :16-20
[6]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探讨 [J].
李乐修 ;
岳力 .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0, (05) :37-45
[7]   非污染生态影响特点及其评价方法 [J].
杨瑞 .
环境保护, 1999, (05) :19-21
[8]   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与方法探讨 [J].
刘永祺 ;
丁厚灿 ;
陈西平 ;
方自力 ;
王红磊 .
四川环境, 1999, (01) :51-53
[9]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生态环境功能保护论 [J].
毛文永 .
环境科学, 1996, (02) :77-81+96
[10]   大型公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J].
刘建军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1, (04) :34-42+107